清咸丰三年(1853年)至十年(1860年),捻军在鲁、豫、皖活动频繁,多次与清军激战。捻军首领赖文光、张宗禹等率部4次攻占周家口中,致使商贸繁荣、航运发达、经济鼎盛一时的周家口商埠陷入战火之中。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九日,僧格林沁(清钦差大臣),在山东曹州高楼寨率军与捻军发生了大规模的战役,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毙命。捻军声势大振,清朝京师震动,唯恐捻军乘胜北渡黄河,侵袭北京。为堵截捻军北上之路,同年五月三日,清廷令两江总督曾国藩率部赴山东一带围剿捻军,并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所有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官员皆归其节制。曾国藩到任以后,遂奏定“剿捻”方略,划运河以西,贾鲁河以东,黄河以南,沙河与淮河以北,包括山乐、河南、安徽、江苏4省13州、府为作战区域,拟在江苏徐州、安徽临淮、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四镇各驻大军,重点设防,多存粮械,一处吃紧,他处支援。四镇之中以周家口三川交汇、河道纵横、地处要冲,防务最为紧要,须有强军驻守。其部下淮军名将刘铭传足智多谋,兵强马壮,因此,曾国藩命刘铭传军驻扎周家口,张树声军驻徐州,刘松山军驻临淮,潘鼎新军驻济宁。是时,捻军一支由张宗禹率领在豫西南活动,另一支由赖文光率领进入山东曹州。刘铭传果然不负重托,在周家口多次堵截捻军。十月二十日,与赖文光率领的捻军激战于沈丘,并大败捻军。十一月十二日,赖文光与张宗禹会合于扶沟,刘铭传于周家口起兵奔袭,取得胜利。为消灭捻军,曾国藩抽出刘铭传一军,充任游击师,令徐州张树声之弟张树珊率部接管周家口。
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曾国藩由济宁登舟察看河道防务,进驻周家口,行辕设在周家口覃怀会馆(又名四圣会馆,今盘纸厂),指挥“剿捻”。六月,曾国藩接受刘铭传之建议,奏定防守贾鲁河、沙河之策,集西华、淮宁(今淮阳)人民于贾鲁河东岸筑长墙,南起周家口,北至黄河,中经淮宁,西华、扶沟、尉氏等县。长墙筑成,交由民团防守。不久,捻军乘夜由开封朱仙镇突破长墙,向西转移,其防守贾鲁河、沙河之策被挫败。
是年,驻扎周家口淮军将领张树珊率部先与捻军激战于苑寨,后其追击湖北德安府新家闸,于激战中战死。曾国藩为其奏请封赏,在周家口南寨胡家集(今省越调剧团院内)为张树珊立祠,群众称为张家祠堂(即张公祠)。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廷以曾国藩“剿捻”无功,命淮系李鸿章代司其职,专办“剿捻”事宜。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曾国藩由周家口启行,前往徐州。至此,曾国藩驻军周家口督办“剿捻”军务时有一年有余。
作者:张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