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口内河航运的兴起与衰败
来源: (川汇区人民政府) 时间: 2010-01-11 00:00:0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周家口内河航运的兴起与衰败
公中午
 
       周家口这片沿河之地,在明朝以前,不过是一片荒郊野渡,属于附近一些村落的耕地边沿之区,间或有人泛舟河下,捞些鱼虾以供换钱自用。殆至明初,偶有人在沙河北岸依寨结庐,渐次成墟,名永宁集(在今川汇区西岸)。永乐初年,沙南商水所辖子午街(现川汇区政府处)北头又成墟集,与北岸永宁集交替成市,以供附近农民自产自销交换生活所需。为谋两集隔河贸易之便,乃冲子午街口辟一渡口,有周姓者操持摆渡,即有周家埠口之说。类此墟集沿河上下何止十百,实在平常极了。万不料永乐开漕运之举,竞一朝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周家埠口小集子,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其实,当年的沙颍交汇之处,原本是在淮阳新站(一说是苑寨西高山顶)以西。所谓漕运之淮船换船续行,自然也是在周家口以东。只不过后来由于河道改途,沙颍交汇才自然西移至现在的孙咀。至明代成化(1465―1487)年间,贾鲁河始通周家口,三川交汇终成格局,东来漕运之淮船,方改在贾鲁河口换船,再沿贾鲁北上编西,直达朱仙镇过黄人冀,比先前更为便捷。那么,所谓的“换船”,又是缘何而起的呢?原来,江淮之舟造型多呈元宝形,两头上翘而船头尖,吃水较深又利于分水破浪,此其利也。但是运迭周家口后,沙颍水量比江淮大减,原舟已无法适应,必须改卸到“联划子”上,才能继续沿贾鲁北上,到达终点。对联划子,也叫对头划子,具有吃水浅、平底宽长、载重巨大之特点。它由前后两节组成,一般长达2 5米宽近4米,立有双桅,最多可载重80吨上下,吃水却只有2米左右。折算一下,一组对联划子的载重,几乎相当于两节半旧式火车铁厢之量,以之水运,当年是何等威风?正是凭借这“换船”之利,打破了周家口往昔的寂寞与平静,使之逐步驶入长足发展的快车道。一个白天人声喧嚣,夜晚万点渔火的内陆码头,仿佛在一夜之间焕发出无限机,周家口在明代大兴漕运的力量推运下,慢慢的名声大噪,越来越热闹起来了。
      新辟的漕运通道,不但催生了周家口的形成,而且进一步带动了河南整个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尤自明代成化年问贾鲁通周三川交汇之后,周家口水运交通东连江淮,西通襄宛,舟楫直达朱仙镇,两地互呈特角之势,商品经济发展迅猛,货船往来与日俱增。三川上下,日夜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桅樯林、往返穿梭。这条黄金水’道之承栽,已远不仅限漕运,盐船、粮船、货船也大量交织其闻,来往不断.资料显示,其时东起界首西到襄县,各地码头共拥有货船超过万艘.仅周家口船户七百多家,便占有船舶千艘以上.往来货运,以周家口为中心,上水多用“扑艄子”船,下水则以对联双桅划子为主。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同时吸引外地商界的关注,先后有十四省行商巨贾、能工巧匠,纷纷来周投资兴业,力谋发展。五方杂处,精华纷呈,促使周家口日益上升为东邻淮泗、西控秦昔、南连江楚、北通燕赵的特资交流要冲,和豫东新兴的商品交流集散重镇.当其时也,六安的花麻、两湖的竹木、江南的丝绸、两广的糖纸、天津的海盐、山西的元铁、蒙疆的骡马,连同省内豫西的山货煤炭、新郑的红枣、杞康的棒花、淮陈的黄花菜、以及地产粮油皮毛等等,均荟萃周家口,行销各地,日吞吐量四万吨,舍银8 0万两而有奇。
      清代康乾盛世,周家口达到鼎盛之期,  “人烟丛杂,街道纵横”,  “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时称“本陆交汇之乡,财货堆积之薮”。沿河拥有渡口二十二处,水陆寨门四十余座,镇中街道一百二十条,外籍商界会馆十处,各类大小寺庙五十余座,人口突破二十二万。其闻,朱仙镇河道堵塞,商贸活动下移,更使周家口秋色独占,称雄一时。气势恢宏,可见一斑.
      据清乾隆十二年陈州府志》中记载:  “周家口乃水陆要冲,五方杂处,一切刑名钱谷,额征丁地,七万有奇,地广人稠,鞭长莫及,实豫省直隶州中繁杂难治之区。请照江南徐州、直隶天津,山西蒲州、泽州等处之例,将陈州改为府治”。因之,雍正二年升陈州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陈州府…….区区一分辖于淮商二县治下的商业码头,竞致-地方上奏朝廷“恩准”而连升两级,甚方志文献中罕见的神来之笔。
    周家口船运事业,延至清代中期,仍呈长盛不衰之势,这里不妨以陆陈行业为倒,加以简述,以借一管之见而窥其全貌.周家口地处平原,原为产粮之区,航运吞吐,陆陈占其大宗。据云,清代光绪年间,周家口约有粮行粮坊百二十户之多,主要集中于南寨西大街、西新集,顺河街、小南街、永兴街、胡家集,以及北岸临河街、老街一带。四乡各县农民多来周家口卖粮,以换取生活必需之品。面外地粮商,弃多慕名云集于周,大批坐庄收购,外运以谋利。乡老口碑描述:在粮食收购旺季,四乡来周等待卖粮的各式粮车,随卖随走,随走随续,可以从西大街、西新集,穿过集市,一直密密麻麻排到小南门,甚至远达杨脑、八里湾以远。白天人在市井交易,往往双方要相互揪住辫子,以防拥挤走散。夜晚则每车一灯,星空下一字排开,宛若长蛇。作为待运粮暂储之所,每天粮食收购旺季,监河一带的和平街、康家胡同、澡塘胡同、椿树场、后小桥方因内稠密的民房,都被粮行粮坊高价租占,充作栈房之用。是时河下粮船外运,从粮坊业者,到船户、水手、纤夫、力工,投入工力何止千百,犹感人手不足。不提高装船效率,除占用磨盘、火星阁、大小渡口、南北新渡口、上下齐埠口外,又在南岸磨盘山以西(略邻观文化小学后)掺一码头,并顺河玻之势,以青砖砌铺,修成宽一米的滑槽沟道三条,上与堤面持平,下口则直接码头平台。装粮时,堤上搬运脚夫先将粮包抬近上槽口,顺势一脚,蹬动粮包顺沟槽飞速而下,下面粮船紧靠码头,有脚夫接应,粮包滑到面前,顺势一提,即传到船舱面上。如此反复蹬滑,三条沟槽一天可装粮万包,折合200多万斤。河下粮船依序进退,堤上粮包犹下滑不及,积粮成垛.周家口三道沟街之名,盖缘于此,今犹有遗迹可觅。其时,一般江淮上引粮船,多装载稻米贩运西来,返程则以装载麦谷、黄豆、芝麻为主。往返粮船,约6O0―800只,河面船舶,亦经常保持在300―400艘.水面

责任编辑:(川汇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