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办事处,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川汇气象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加快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不断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好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谱写新时代川汇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初步建成。气象关键技术本地化取得新进展,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气象强区建设位居全省先进行列。
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气象关键科技领域本地化实现新突破,气象监测更加精密,气象预报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气象与经济、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能力大幅提升,防灾减灾、城市安全运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领域等气象保障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气象强区。
1.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街道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将气象信息员纳入“多员合一”的信息员队伍。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全区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推进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场馆、园区、流动设施)建设。根据气象灾害影响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区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局、教育体育局、科学技术协会、气象局等单位和各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站网,城区覆盖率达到3km。建立城市内涝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实现不同等级暴雨对城市内涝风险影响的分析和评估。将气象灾害防御全面融入城市精细化治理。定期编制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相关规划。全面融入“城市大脑”,建设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洪排涝、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智能气象服务系统。开展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估、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以及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相关成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区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局、教育体育局、科学技术协会、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按照“归口管理、加强联动、快速传播”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健全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以属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建立致灾风险联合研判、风险预警联合发布、极端天气防灾避险、气象灾害评估制度。落实重大灾害性天气五停(停工、停课、停产、停运、停业)制度,不断完善应急响应联动制度。提升重点地区、高敏感行业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分析和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制度。(区气象局、公安局、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川汇区服务中心、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体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4.全面提升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开展分灾种、分路段、分航道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加强气象、交通数据共享共用。开展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桥梁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区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文旅强区气象保障行动。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周口野生动物园旅游景区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全覆盖。文旅、气象部门要联合指导旅游景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灾害避险场所建设和旅游景点内灾害易发区的防护等工作,强化气象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6.提升民生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能源、电力、金融、保险等行业。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面向健康生活、户外体育、新型消费等领域,开展分众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气象服务。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重大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水平
7.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实施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城市等影响评估,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提升川汇气象服务能力。(区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川汇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川汇区服务中心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申请气象公园建设项目。建立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协作共享机制,助推全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效能全面提升。(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川汇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川汇区服务中心、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9.提升智慧精细气象服务能力。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气象服务需求高效对接机制。面向重点行业,分类构建数字化气象服务场景,开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区气象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应急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提升智慧气象信息支撑水平。建设固移融合、高速泛在、安全高效的气象通信网络,运用“云+端”开展气象业务服务。按照跨部门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监管制度,落实气象数据产权保护政策。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推动气象数据融入川汇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气象数据在防灾减灾、城市安全运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区气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学技术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川汇区服务中心、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深入开展“百站提质”行动,推动气象台站建设气象监测预警中心、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基层气象台站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和科普能力,完成川汇国家气象观测站的迁站。(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川汇区服务中心、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认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督查考核和绩效管理,不断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落实举措,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协同联动。推进气象部门与应急、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广新旅、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和资源共享,促进气象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区直各有关部门、各办事处要切实履行职责,细化政策措施,协调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项目引领。加快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气象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确保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四)加强保障投入。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坚持和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强化项目审批、资金安排工作,突出解决重大项目建设等资金保障问题,确保任务落实,推进气象事业发展。按规定落实基层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稳定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
(五)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事项纳入“多规合一”数字监管范围。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统一发布制度,规范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推动气象领域执法事项逐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加强优质标准供给,推进气象标准化试点示范。
202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