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口市川汇区,一幅产业兴、家园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川汇区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和民生福祉改善,让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成村民生活的“实景图”,走出了一条“支部带富、产业富民、生态惠民”的幸福之路。
在金海街道党庄行政村的千亩芹菜种植基地,连片的现代化大棚内绿意翻涌,村民刘爱花正手脚麻利地收割鲜嫩的芹菜:“从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踏实多了!”
党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苏国胜介绍,过去村里以传统种植为主,村民收入微薄。通过党支部牵头整合土地资源,打造规模化芹菜基地,如今年产芹菜超100万斤,带动近百人就业,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产业强了,村民腰包鼓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基地负责人苏新春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将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党庄芹菜”成为全区农业的亮丽名片。
小杨楼村的禽蛋加工车间里,一颗颗鸭蛋经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变身晶莹剔透的风味变蛋。村民赵素杰一边包装一边笑着说:“在这儿干活不累,每月2000多元,还能跟乡亲们唠嗑,心里甜滋滋的!”
李埠口街道小杨楼村党支部书记杨书正说,村里依托百年变蛋制作技艺,建起标准化车间、注册品牌,让“土手艺”焕发新活力。“我们的变蛋零添加、溏心足,线上线下供不应求。产业火了,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村民既能分红又能务工,幸福指数节节高!”
产业旺了,村庄也美了。漫步川汇乡村,硬化道路通组达户,太阳能路灯点亮夜色,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曾经的闲置荒地变身“口袋公园”,污水管网改造让村容焕然一新。“现在村里像花园,看病有卫生室,孩子上学有校车接送,城里人来了都羡慕!”村民王大爷感慨道。
川汇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干部带头跑市场、引技术、拓销路。基层党组织成了村民的“主心骨”,从芹菜大棚到变蛋车间,从生态养殖到文旅融合,一个个特色产业托起村民的致富梦。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更要让生活美起来、心里暖起来。”川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产业提质、生态增效、服务升级,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村民的幸福笑容更甜。
如今,川汇区的田野里涌动着生机,村庄里洋溢着笑脸。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致富”,从“脏乱差”到“绿净美”,乡村振兴的春风正吹拂着这片土地,书写着村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